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各有關單位:
為貫徹落實《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實施意見》(遼政發〔2019〕27號)精神,大力推進我市鄉村產業振興,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時和在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以農民為主體,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為路徑,培育以種養為基礎、以加工為紐帶、以商貿物流為支撐的產業形態,發展富民鄉村產業。力爭到2025年,全市鄉村產業振興取得重要進展,鄉村產業發展基礎更扎實、特色更鮮明、體系更健全,農村二產三產帶動一產發展能力明顯增強,鄉村產業振興成果更加惠及廣大農民。
二、主要任務
(一)實施種養業發展行動,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礎。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以綠色高質高效發展為導向,加強耕地保護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推廣應用力度,嚴格落實國家強農惠農政策,鞏固和提升糧食生產能力,保護農民種糧收益。到2025年,在不發生重大自然災害情況下,全市糧食產量穩定在120萬噸以上。深入推進種植結構調整,因地制宜調減籽粒玉米種植面積,穩定發展水稻、大豆、花生及雜糧等糧油作物,做穩做優糧油產業。優化產業布局和產品結構,推進特色產業發展。堅持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方向,加大設施蔬菜小區建設力度,鞏固提升食用菌生產區位優勢,加快推進特色產業生產基地建設,到2025年,全市設施農業規模達到20萬畝以上。推進低質低效果園改造,推廣高接換優、壁蜂授粉、增施有機肥、矮化蘋果栽植等優質、高效種植模式,實施標準化生產,建設優質高效精品果園,加快發展草莓、軟棗獼猴桃等特色小漿果產業。全面完成我市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任務,做好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成果檢查驗收、建檔立卡和上圖入庫工作。全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改善農田基礎設施條件,2020年建成高標準農田23.6萬畝,逐步提升我市農田綜合生產能力。2025年,全市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0%以上,主要農作物化肥利用率達到40%以上,化肥使用量實現負增長;農藥利用率達到40%以上,完成40萬畝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任務。
做好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發展畜禽健康養殖。到2025年,全市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利用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5%以上、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5%以上,基本實現清潔生產、健康養殖。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2020年年底前畜禽規模養殖場廢物處理設施配套率達到95%以上,基本完成大型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建設。穩定發展生豬、蛋雞、肉雞,年底前生豬產能基本恢復到接近正常年份水平。大力發展肉牛、奶牛、肉羊,因地制宜發展絨山羊、肉驢、鴨、鵝、蜜蜂等特色品種,調優養殖品種結構。優化奶業生產布局,創新奶業發展方式,建立完善以奶農規模化養殖為基礎的生產經營體系,密切產業鏈各環節利益聯結,提振乳制品消費信心,力爭到2025年全市奶類產量達到1.5萬噸以上,切實提升我市奶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現奶業全面振興。加強非洲豬瘟、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完善動物防疫體系建設,推進養殖業保險與動物無害化處理聯動機制,提高病死畜禽集中無害化處理率。做好重大疫情防控源頭治理,強化野生動物保護。
發展精品漁業。以河蟹(小龍蝦)、鮭鱒、鯉、鯽、鳙、草魚為重點,實施淡水池塘多元化復合養殖。到2025年稻漁(魚、蝦、蟹)綜合種養面積達到10萬畝以上。
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林和林下產業。到2025年,全市特色干堅果經濟林和林下經濟面積達到30萬畝以上。大力發展以板栗、榛子、紅松籽、核桃等為主的特色干堅果經濟林。在東部山區生態適宜地區發展林下參等中藥材、刺龍芽等森林食品種植,推動林下經濟產業發展。
加大家庭農場的培育力度。切實加強指導與管理,完善農業農村部家庭農場名錄錄入系統。開展省、市、縣三級示范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創活動及市級星級農民專業合作社評選活動。到2025年,全市累計培育家庭農場達到600個。提升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支持力度。積極做好項目實施工作,切實完成財政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項目任務,支持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
(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自然資源局、市林草局、市財政局)
(二)實施鄉村工業提升行動,增強鄉村經濟發展活力。大力發展“飛地經濟”,創新合作模式,建立健全縣(市)區、鄉(鎮)和縣域園區等分成和利益共享機制,對鄉(鎮)不能承載的項目,可入駐鄉(鎮)以外符合要求的“飛地經濟”園區。在“飛地經濟”利益分享期內,縣(市)區以下財政收入原則上全部留給鄉(鎮)。
統籌推進鄉村現代化工業發展。堅持城鄉聯動,以鄉促縣、以縣促鄉,充分發揮工業化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統籌考慮產業基礎、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環境容量等實際條件,加快發展壯大工業產業園區,積極發展農產品深加工、資源精深加工、特色消費品和裝備制造配套產業,做大做強一批重點骨干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推進實施一批重點工業項目。實現縣域、鄉(鎮)域產業集聚集群化發展,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繼續深入開展“一帶一路”鞍山名優產品萬里行活動。創新發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鄉村手工業。加快鄉村工業副產物和剩余物資源化利用。
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構筑以糧油制品、動物性食品、果蔬食品、水產品、特色農產品等為主的農產品加工業格局。依托精品水果(南果梨、軟棗獼猴桃、大櫻桃、草莓等)、精品蔬菜、中高檔食用菌、畜禽等打造出口型、精深型農產品加工業;在東部山區依托林木、干鮮果品、絨山羊等發展特色農產品和綠色食品加工業;在中部地區依托稻米、蔬菜、蛋雞等發展綜合性農產品加工業;在臺安縣等周邊地區依托草食家畜、生豬等發展糧牧并舉加工業。圍繞臺安農高區推進農副食品深加工產業發展,著力發展畜禽深加工、食品加工產業,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向集群化、園區化、特色化、高端化、品牌化邁進。
(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文旅廣電局、市財政局、市林草局)
(三)實施鄉村新型服務業培育行動,拓展鄉村產業發展渠道。著力發展農產品流通業,拓寬農產品流通渠道,繼續開展農商互聯,農產品對接活動。積極推進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建設農產品冷鏈流通管理平臺。積極發展農村電商,鼓勵、支持縣(市)區供銷社按照縣有電商運營中心、鄉鎮有電商服務站、村有電商服務點的發展模式,因地制宜發展區域電商。努力爭取各級政府政策扶持,積極指導縣級供銷社大力發展為農服務中心,開展以土地托管(流轉)為主的全程農業生產性服務。
建立健全縣級農業生產服務組織名錄。積極籌措資金,支持供銷、郵政、農業服務公司、農民合作社等開展農業生產性服務,不斷提升對小農戶的覆蓋率。改造農村傳統小商業等服務模式,發展批發零售、養老托幼、環境衛生等農村生活性服務業。探索建立服務主體名錄管理機制,逐步完善縣級農業生產服務組織登記臺賬。
加快發展鄉村信息產業。發展數字農業、精準農業、農業物聯網、智能農業等技術。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推廣全國農業系統公益性服務專用號碼12316,打通農村服務最后一公里。打造“綠色農機”,推動農機裝備智能化。擴大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點架設覆蓋面,建設農副產品“線上+線下”電商銷售平臺和延伸鄉村的物流服務網絡,引導有條件的商超開展訂單農業或建立直采基地。
(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郵政管理局、市供銷社、市委網信辦)
(四)實施鄉村產業融合發展行動,增強鄉村產業聚合能力。推進農村生產、生活、生態協同并進,扎實推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以產業為基礎,以鄉鎮為依托,力爭到2025年,培育創建一批產業特色鮮明、多種功能疊加、體制機制靈活、生態環境優美的產業特色小鎮。挖掘農村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等,保護傳統工藝,促進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引導各地區完善鄉村旅游基礎設施,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業。到2025年,創建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特色鄉鎮6個、休閑農業示范村30個。
發展“農業+”多種業態。推廣中央廚房、直供直銷、創意農業、功能農業等多種模式。充分發揮我市遼五味子和細辛等道地藥材優勢,依托全國中醫藥資源普查項目,開展藥用植物重點物種保存圃建設項目,加強中藥材優良品種選育,促進農業與健康產業融合。到2025年,建設一批“一縣一業”特色產業縣和鄉土特色明顯的農業產業強鎮。
構建利益聯結機制。引導產業融合發展主體和農戶實現利益聯結,鼓勵各地區土地經營權入股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積極爭取國家土地經營權入股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試點。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穩慎推進宅基地制度改革。
(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商務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文旅廣電局、市自然資源局、市林草局)
(五)實施農產品品牌興農行動,提高農產品競爭能力。打造農產品品牌,到2025年,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及農產品知名品牌發展至30個。繼續提升鞍山南果梨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著力發掘、培育岫巖軟棗獼猴桃、鞍山君子蘭、臺安肉禽、岫巖山野菜等一批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挖掘培育質量特色產品,申報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引導產地生產者使用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持續開展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專項行動,加強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專用權保護。助力農產品品牌發展,推動農產品龍頭企業將鞍山南國梨品牌在線上廣泛推廣,推動農產品品牌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辦好年度中國農民豐收節。
推進地方標準體系建設,支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整縣推行標準化生產。全面實施飼料質量安全管理規范和獸藥生產經營質量管理規范。以寧遠蔬菜批發市場為中心,全面推進蔬菜追溯體系建設。到2025年,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良好農業規范農產品認證登記數量穩步增長。
針對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發展產業目錄,完成縣級農業產業準入負面清單編制發布,明確種植業、養殖業發展方向和開發強度,不得將國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產能、列入禁止類產業目錄的、污染環境的項目引入農村,強化農業產業準入管理和底線約束。
加大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和災后水利薄弱環節項目建設。對我市遼河、渾河、太子河、繞陽河及大洋河5條大河和部分重點小型水庫開展維修養護工作。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
(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水利局、市知識產權局、市市場監管局)
(六)加強城鄉協調統籌,優化鄉村產業發展布局。在縣域內統籌城鄉產業發展,合理規劃產業布局,形成縣城、中心鎮(鄉)、中心村層級分工明顯、功能有機銜接格局。引導企業向產業園區、有條件的鄉鎮和物流節點集聚,形成空間布局和產業布局結合、產業優勢與園區特色協調、產業發展與城鎮建設融合的發展體系。建立貧困戶穩定增收利益聯結機制,鞏固和擴大產業扶貧成果,支持貧困地區產業發展。重點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產業脫貧項目,構建“村集體經濟組織+經濟實體+貧困戶”的帶貧減貧模式,建立完善與貧困戶利益聯動發展的產業扶貧長效機制。合理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農村低保提標幅度不得低于7.5%。
完善縣城綜合服務功能,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公共服務普惠共享。到2025年,完成農村公路改造1000公里,改造危橋30座,建設農村公路安防工程200公里。實施“廁所革命”,統籌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建立健全鄉村生活垃圾處理體系。大力推進美麗示范村創建和“廁所革命”,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5%以上。構建長效保潔機制,建立健全“戶分類減量、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垃圾處置體系,確保實現農村生活垃圾處置體系覆蓋率達到90%的目標,推進“美麗家園”建設。
全力推進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穩步推進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
(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農業農村局、市自然資源局、市林草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運輸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財政局、市商務局、市扶貧辦、市衛生健康委、市民政局)
(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厚植鄉村產業發展潛力。以縣(市、區)政府和產業園區為主體,通過主題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種形式,聚焦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及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國家重點龍頭企業開展招商。鼓勵引進企業參與生產基地和加工項目建設,實現產銷加、貿工農合作化、就地化,帶動合作社、農戶發展。
著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把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作為培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動能,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主要平臺,著力打造產業特色鮮明、要素高度集聚、設施裝備先進、生產方式綠色、一二三產業融合、輻射帶動有力的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支持臺安縣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申報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
(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科技局)
(八)強化創新創業支撐,增強產業發展新動能。鼓勵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聯合攻關,聚焦農業領域重點研發和重大專項科技項目,加快產業技術重點突破。推進農業科技園區建設,集中打造現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基地。引導星創天地發展,打造專業化、社會化、便捷化、低成本運行的科技創新創業服務環境。圍繞我市主要糧食作物、果樹新品種、特色雜糧、特色花卉、食用菌和蔬菜種植、畜禽養殖、農產品深加工等優勢產業,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實施鄉村就業創業促進行動,結合本地產業發展建立創業孵化基地,引導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科技人員等返鄉人員和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創新創業。
(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市退役軍人局、團市委)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鄉村產業振興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是推進鞍山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重要部分。各地區、各部門要充分認識鄉村產業振興工作的重要性,將此項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加強信息共享,統籌謀劃,協同聯動,確保鄉村產業振興工作扎實開展。深入貫徹落實四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要求,建立農業農村部門牽頭抓總、相關部門協同配合、社會力量積極支持、農民群眾廣泛參與的推進機制。充分發揮全市選派到鄉鎮和村工作干部以及駐村工作隊作用,助推鄉村產業振興。落實鄉村產業監測體系,開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情況的統計。
(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統計局)
(二)健全投入機制。統籌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與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財政獎補資金,重點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領辦、創辦的農民合作社、農事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支持企業吸納貧困家庭勞動力,對用人單位招用貧困家庭勞動力,簽訂勞動合同并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給予社會保險補貼和崗位補貼。對貧困家庭高校畢業生進行重點援助,對于通過市場渠道難以實現就業的離校未就業貧困家庭高校畢業生,可由公益性崗位兜底安置。認真落實差別準備金政策,并加大支農、扶貧再貸款支持,鼓勵和支持縣域法人金融機構將一定比例的新增貸款用于支持當地鄉村產業發展。加強信貸政策導向作用,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進一步拓寬抵(質)押物范圍,積極開展各類創新融資業務。加強政策宣傳和引導,有效發揮創業擔保貸款等普惠金融政策的引導作用,撬動金融資本投入鄉村產業振興。推進市農行、市農商行等金融機構對鄉村振興戰略政策落實。
鞏固海城市、臺安縣玉米、水稻、小麥三大糧食作物農業大災保險試點和岫巖縣完全成本保險試點成果,支持開展絨山羊、食用菌、日光溫室大棚等地方特色保險試點。
落實用地保障政策。按照“開展新增耕地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在省域內流轉”有關要求,支持脫貧攻堅和鄉村產業振興相銜接。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時,加大對鄉村產業發展用地的支持力度。落實國家縣域鄉村閑置建設用地(含廢棄地)盤活和使用政策。
完善人才保障。實施“三支一扶”計劃,選派優秀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工作,適時提高生活補貼標準,并確保資金按時、足額發放到位。強化科技特派團派駐工作。以“遼寧省農民技術員培訓工程”等項目為載體,對農村貧困戶和返鄉農民工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培育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創建“省巾幗科技培訓示范基地”,深化“農村青年電商培育”工程。
(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局、人民銀行鞍山市中心支行、市農業農村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鞍山銀保監分局、市扶貧辦、市林草局、團市委、市婦聯)
(三)優化鄉村產業振興環境。各地區、各部門要以開闊的眼界、開放的心態、務實的作風,鞏固全市優化營商環境成果,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改善市場經營環境,為鄉村經營主體發展和產業載體建設提供優質服務。總結好鄉村產業發展鮮活經驗,積極宣傳產業振興典型案例,弘揚產業振興事業中展現的企業家精神和具有積極影響的先進事跡。
(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文旅廣電局)
鞍山市人民政府
2020年6月19日
(此件公開發布)